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当前速递!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开园,“五一”打卡“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颖 孙奇茹 王海欣

4月28日,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诞生地——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中关村厂区焕新,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开园,“五一”期间市民可以到这里打卡,海淀也再添一处传承历史的智能制造示范区。

清洗修缮 最大限度留下航天元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红砖拱门,绿树林立,走进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在功勋大道尽头矗立着的“东方红一号”卫星1:1比例模型,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与使命。1970年的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半个多世纪后,这里迎来了新的使命——聚集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质科技企业,为北京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提供支撑。

因为有着丰富的航天工业文化与历史底蕴,北京卫星制造厂部分厂房和设备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如今走进这颗卫星的诞生地,满满的航天元素。

1号厂房,主体结构基本上原样保存,还通过清洗修缮的手段创造性地将厂房外观“恢复”为50年代建成时的红砖状态,呈现出厂区古朴大方的风貌,周边白杨林也风采依旧。

海国投旗下海新域城市更新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整体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中关村厂区原有的建筑风格,展示了航天工业文化气质。此外,为了实现传承航天文化与工业遗产蜕变,园区内还设计了东方红广场、运星大道、功勋大道等历史文化纪念景观,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东方红一号卫星纪念碑等航天历史文化街区与商业街、创意休闲街区等多元空间融合,也赋予了园区文化传承和新的城市功能。

科技赋能 动静分区织补城市空间

城市更新,如何让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老厂房焕新?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满满科技感。

建筑科技方面,建设团队在维持原有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更换所有建筑外门窗,改善建筑的节能条件以及外观,优化室内采光需求,还为各栋建筑的不同功能增设相应的空调通风系统,提升使用感受,完成各栋建筑的抗震加固。对于室外部分,雨污水系统和原有的电力系统经过改造和重建,交通组织系统得到优化,实现人车分流,增设的三部景观楼梯,同时满足多层建筑的消防疏散,竖向交通使用便利并提升园区景观亮点。

项目运营方海新域城市更新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园区方面,通过对智慧人行、智慧停车、智慧能源、智慧物业等空间服务的创新运用,提高了园区安全性、便捷性、高效性、可持续性,保证了低碳环保。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园区管理平台化。

在园区的整体规划上,改造后的园区分为企业办公区域和公众开放区,动静分区。园区补链城市功能,产业配套服务周边写字楼的办公人士和附近居民,24小时向公众开放,以此满足园区内企业和员工的日常消费和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园区的活力和人气,为该片区带来更多的生活气息和氛围。与此同时,企业的私密性也能得到较好地保障,创建了融入社区、多业态结合的工业园改造案例。

定制开发 行业尖兵企业纷纷入驻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在更新后定位为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和智能制造领域优质企业的智能制造示范区。目前已吸引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海杰亚 (北京) 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行业尖兵企业的入驻。

“老一辈科研人员攻坚核心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我们将牢记使命,在自主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奋楫扬帆,助力北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海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目前正在创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并计划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个性化问题,实现园区精益运营,还将通过提供一系列创新性服务为产业赋能,将之打造为有特色、有活力的产业社区,力争成为北京市、海淀区工业园区城市更新项目新标杆,积极探索以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城市更新“海淀模式”。

标签:

推荐阅读